旅游热线:0599-5259866,0599-5259688
旅游客服:方先生  
网站首页景区介绍景区新闻景区风景旅游线路员工风采在线留言门票预订旅游标准化
首页景区新闻中心旅游常识  
 
全面了解武夷山玉龙谷银矿的历史
来源:本站 点击数:19903次 更新时间:2014-9-13 17:53:44

他分析说,元代以前银币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到明代以后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白银作为一种货币形式广泛使用,政府也开始重视金银的开采。到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由于与多国签订割地赔款赔款条约,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银,也派人到处开采银矿。并不是很专业的开采人员,在开掘表面没有找到金银,就放弃了。像这样的山洞,在深圳很多,广州、福建一带也有很多。他认为,麻磡村的“磡”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开矿的地方。林先生说,他一看地名就知道,附近肯定有地矿

“朱提”曾是白银的习惯称谓

据史料记载,朱提银的生产自西汉末年王莽始建国时期开始,到清朝光绪年间,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距今1978年前,今昭通、鲁甸、大关县地和永善县南部,名叫朱提县。朱提县以西南龙头山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所生产的朱提银,已经作为货币流通全国。在此期间,朱提银生产处于兴旺阶段,也是朱提县在汉朝著称于世的重要原因。自西汉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朱提银在全国金融市场上享有如此之高的信誉,正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和当时丰富的生产量是一致的。正如《辞海》对“朱提银条”注释说明,当时的人们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常常将“朱提”二字当作白银的习惯称谓。在《聊斋志异·宫梦弼》和《幻影集》等书籍中均有提及。其中,在唐代诗人韩愈的《赠崔立之》一诗中就有:“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由此可见,“朱提银”名著于世,在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竟是如此地深入人心。
十万商贾云集乐马厂银矿

清乾隆七年(1742年)至嘉庆七年(1802年)是乐马厂大办银、铜矿的鼎盛时期,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地镶嵌在滇东北气势磅礴的大山之中。乐马厂银矿大旺时期,在云南省所占的经济地位和东川铜厂、滇南锡厂并重。乐马厂银矿在乾隆七年,课银即达九千三百五十两,在当时的全省八大银矿中,就名列第二,年产银150———200万两。办矿者来自全国各省,达十万余人,各地商人均分籍贯结伙,组织同乡会。湖南人建禹王庙、观音庙、寿福寺,江西人建万寿宫,湖北人建楚圣宫,四川人建主庙,贵州人建黑神庙,云南人建财神庙,陕西人建西王庙。与寺庙配套建设的有“三步两孔桥”、“三架楼梯望月亮”、月牙台、号台山、二台山、五台山、利台、望乡台等。加上大佛山、老君山以及照壁山的奇峻风姿,形成了一派楼阁林立、石阶蜿蜒、钟鼓四起、奇峰巍峨、壮丽恢宏的繁华景观。
乐马厂东与鲁甸县火德红、大水井、文屏相连,北与乐红、水磨、小寨接壤,西南与巧家县新店、包谷垴隔牛栏江相望。乐马厂矿区在龙头山,包括了“九山二岩两块地”的范围。九山即照壁山、金钟山、五台山、大佛山、青龙山、老君山、观音山、黄矿山、营盘山;二岩即仙人岩、红石岩;两块地即西瓜地、萝卜地。李树祥随口就背诵了一段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大佛巍巍体至尊,仙人洞里方生成。五台营盘青龙观,一睹照壁朝老君。萝卜西瓜观音种,红岩黄矿地内存。一片金钟震天响,龙头摆尾奔天生。” 这首顺口溜概括了乐马厂矿区内的15个地名。矿区内还有狮子、莲花、观音、朝阳等几十个矿洞,有矿渣数百万吨。仅老君山矿区就达10余平方公里,有30多个矿洞。李树祥自豪地说:“这些矿洞深几百米甚至上千米,里面有岔洞和配风巷。在观音洞和莲花狮子洞等大洞内,鼎盛时期时,还设有办案的官坊和唱戏的地方等。冶炼大土炉有48个,炉火通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数十里。从矿区到现在的县城一路檐灯高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留在记忆和历史深处的乐马厂银矿

如今,众多八宝村村民居住在乐马厂古银矿遗址四周,他们是当年来此办矿商贾的后裔。李树祥是湖北人的后代,谈到先祖时,他很风趣地说:“上几辈人以前不用种地,背着背篓出门随便去敲点银矿石头变卖后,就能换来油盐柴米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
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中思索着,在乐马厂银矿遗址附近观看着。西岳宫遗址的存在,说明了当时矿民“祀西岳金天,祀矿脉龙神”,以保平安、富足,凡开炉炼银处均供奉西岳帝神位,也因此证明此地是乐马厂炼银之所在地。遗址内有碑刻二块,一块碑刻记载有:“万千秋,炉火兴旺。皇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朔日吉立。” 另一块碑刻是《西岳宫另修碑文》,其内容大体记载的乐马厂银矿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经朝廷的同意,修了银灶圣庙一所及两间房子的事情。这两块碑刻是乐马厂老君山炼银的实物见证。凡有矿山的地方都有冶炼遗址的分布,乐马厂冶炼遗址的分布较为集中在水口坳、乐马丫口和老君山等地。老君山半坡的台阶地段,是八宝山村民小组所在地,附近有乐马厂西岳宫遗址。历经百年沧桑,矿区内仅存有破败的古庙遗址、长满杂草的矿洞台阶,石阶两边布满斑驳青苔的石狮、石狗、石猴、石鼓,古桂、财神庙及山上外籍故人的民间墓志铭等,这些应该是现在作为“乐马厂大旺”的佐证。
历史的沧桑感是沉重的,是卑微人生难以承受的回眸与前瞻交织的解不开的情结。岁月如歌,200多年过去了,香火旺盛一时的西岳宫,已是墙壁斑驳,破烂衰败。此情此景很难与我想像中的炉火烛天、道路纵横、车水马龙、万商云集的景象融合起来。夕阳西下,万道霞光洒满了龙头山八宝村。鼎盛时期的乐马厂银矿已随岁月的长河漂泊离去了,然而,历史不会因为岁月的淘洗而无迹可寻。我在古桂的幽香和八宝小学“铜块铃声”的悠扬回荡中离开了曾经鼎盛一时的乐马厂古银矿。回首银矿遗址,我相信它仍将会在沧海桑田的变异中怀想着昨日的辉煌,憧憬着明天的繁华。

纯银为银白色,故又称白银。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导热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于抛光和造型,还能与许多金属组成合金或假合金。银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耐有机酸和碱的能力,在普通的温度和湿度下不易被氧化。因为银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不仅很早就被人们用来作货币、饰品和器皿,而且在现代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一、矿物原料特点

目前已知银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200多种,其中以银为主要元素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60余种,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Ag)、银金矿(AgAu)、辉银矿(Ag2S)、深红银矿(Ag3SbS3)、深红银矿(Ag3ASS3)、角银矿(AgCe)、脆银矿(Ag2SbS3)、锑银矿(Ag3Sb)、硒银矿(Ag3Se)、碲银矿(Ag2Te)、锌锑方辉银矿(5Ag2Sb2S3)、硫锑铜银矿(8(AgCu)SSb2S3)。
    银属铜型离子,亲硫,极化能力强。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因其离子半径较大,又能与巨大的阴离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欢潜藏在方铅矿中,或作机械混入,或作类质同象潜晶。其次是赋存于自然金、黝铜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矿物中。因此在铅矿、锌矿、铜矿、金矿开采、冶炼过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银。
在内生作用中,银在热液阶段才趋于高度集中,富集成银(金)或各种含银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银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于水的Ag2SO4,在氧化带下部形成次生富集体;在沉积作用中,银常与铜、金、铀、铅、锌或钒、磷等一起迁移,沉淀于砂岩、粘土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当其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积型或层控型银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呈细分散状态的银,经变质热液的萃取与活化迁移,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矿床,或者使原矿体叠加富化。
    由于银矿物或含银矿物种类繁多,它们又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阶段形成,因此这些银矿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矿相中,甚至好几种银矿物赋存于同一矿石之中,它们除独立呈粗粒单晶存在,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外,还有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呈细微的连晶出现,也有呈分散状态赋存于上述矿物之中。银矿物分布的这种特点,给设计较理想的选矿工艺与流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对银矿物与共生矿物进行工艺学研究,对银的最佳回收意义重大。

二、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

长期以来,大量纯度较高的银用于制造银币和装饰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银已由传统的货币和首饰工艺品方面的消费,逐渐转移到工业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领域。目前,它在电子、计算机、通讯、军工、航空航天、影视、照相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影视和照相行业中,由于银的卤盐(溴化银、氯化银、碘化银)和硝酸银具有对光特别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来制作电影、电视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与彩色胶片、底片、晒相和印相纸、印刷制版用的感光胶片、医疗与工业探伤用的X光胶片和航空测绘、天文宇宙探索与国防科学研究等使用的各种特殊感光材料。
在机电和电气工业方面,银主要以纯金属、银合金的形式用作电接触材料、电阻材料、钎焊料、测温材料和厚膜浆料等。如银铜、银镉、银镍等合金制作的电触头,可以消除一般金属的消耗变形、接触电阻及粘接等弊病;银钨、银钼、银铁合金等制作的低压功率开关、起重开关、重负荷的继电器与电接点材料可广泛用于交通、冶金、自动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业;在厚膜工艺中,银浆料使用最早,导电最好,与陶瓷的附着力又强。
在石油化工方面,银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网等催化剂用于化学反应。
医疗卫生事业中,银金、银汞、银锡合金等为重要的牙科材料;银泊丹、镇心丸具有定志养神、安脏之功用;银纱布、药棉可医治恶性溃疡;银线、银片是固定碎骨与修补颅骨破洞的非常材料。银盐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银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农业、气象上,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
在能源利用上,将银涂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镜面上,可聚集阳光,将其转变成热能和电能。银锌、银镉电池比普通电池强20倍以上。此外,银敷玻璃窗户可以防止紫外线通过,能节省空调设备的能耗和费用。
由于我国在80年代以前,独立银矿床发现不多,大部分银是为有色贱金属矿的伴(共)生组分,在勘查主矿产时顺带进行评价,当含银量大于5~10g/t时,就给予计算储量。若银的选冶性能较优,在铜和金矿中有时降低至1g/t,铅锌矿中为2g/t。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银矿地质工作得到加强,80年代以来,相继找到一批以银为主的矿床,根据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对银矿床的工业指标、规定如下:
边界品位A40~50g/t
工业品位Ag100~120g/t
矿床平均品位Ag140~150g/t
可采厚度0.8~1m
夹石剔涂厚度≥2~4m
目前,国内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几个主要矿床的工业指标见表3.19.1。

表3.19.1我国几个主要银矿的工业指标

三、矿业简史

银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开采利用的金属元素之一。约在5000~6000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认识自然银,并且采集它。在16世纪以前,世界银矿的采冶中心居地中海和亚洲地区,最大的银矿在希腊、西班牙、德国和中国,当时年均产银不足200t。到了中世纪以后,美洲和大洋洲相继被人们开发,从此世界采银业的重心,逐渐转到秘鲁、墨西哥、玻利维亚,继而发展到美国、智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至今这些国家仍是世界上主要产银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开采利用银矿最早的国家之一,据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耳环、鼻环等银质饰品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认识银矿,并且采集、提炼白银,加工制作饰物。进入春秋时期,全国详知“银之山”10处。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见有银项圈、银器、银针等随葬品,这充分说明,战国至汉代,不仅能采冶银矿石,而且加工制作银器的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唐代,据记载,当时全国“有银”地点共35处,民间采银颇盛。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白银的年收入量达10万余两。宋元是我国古代银矿业继续发展时期,元丰年间,银矿场分布于68个州(京、府、军),元丰元年银的总收入量达21万余两。银在元代是作为一种主要货币,至元31年(公元1294年),除京师外各路交钞库所存“钞母”白银总数约100万两。但是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银矿业的发展曾一度停滞不前,年产银量仅徘徊在2~6t之间。
我国银矿的地质工作始于本世纪初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后,截止1949年,全国只有十几处含银量高的铅锌生产矿区(如水口山、柴河、澜沧等)进行了浅部的银矿储量概算。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在对有色金属矿床进行大规模勘探的同时,对伴(共)生银矿开展了综合评价。60年代后期逐步加强了独立银矿的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至70年代末有7处大、中型银矿产地(山东十里堡、浙江银坑山、湖北银洞沟、陕西银硐子、河南破山、广东庞西洞、广西金山)经勘探转入工业评价。近40年来,我国银矿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找到了工业银矿床,现建成生产和综合回收白银的矿山与冶炼企业有200多个,白银的产量也由1949年的4.6t增至目前年产超千吨。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在我国,除了太古宙和新生代没有发现有工业意义的银矿床外,从元古宙到中生代漫长的地质时期,银的成矿作用都有所发育,尤其是燕山期,矿床的数量和规模都居于首位。
就银矿床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银矿床在地槽褶皱带、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积断陷中都有分布。如湖北竹山及四川麻邛银矿床分别属于加里东及印支优地槽褶皱带;湖北兴山及辽宁八家子银铅锌矿床分别属于扬子地台凹陷及华北地台燕山盆地;浙江天台山及江西德兴银多金属矿床分别属于活化地台中断陷火山盆地。在我国已经显示出来的趋势是:在空间上地台活化阶段的断陷火山盆地中,富银多金属矿床数目较多,规模也较大。
同生成矿作用在银矿床的形成中有重要的意义。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地质作用在独立地或相互结合地产生围岩的同时,形成银或银多金属矿层,形成这种矿层的环境即宏观的地质条件与形成围岩的环境是一致的,并且大体上是同时的。同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层,后来又经过这样或那样的地质作用的叠加形成工业矿床,这种矿床具有含量高、层位稳定、规模大等特点。至于和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虽然已有所发现,但只占次要地位,而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这两种成矿作用形成的银矿床在国外却是相当重要的。

二、矿床类型

按照《中国矿床》一书中徐恩寿等人的意见,对银品位大于100g/t的银矿床作为有独立经济意义的银矿床进行如下分类:

(一)火山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银矿床的特点是:①矿体的围岩是火山岩或是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②矿体在多数情况下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③火山喷发的气液对围岩造成或强或弱的蚀变。④成矿物质一般都认为是幔源的或深部壳源的。⑤矿床具有同生成矿及后生成矿的双重性质。
根据火山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的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海相和陆相两个亚类。陆相亚类中还分为火山岩型和潜火山岩型。

(二)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矿床是产在正常沉积岩层中的同生沉积矿床,矿体一般呈层状、透镜状,具有一切正常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点,如层理、韵律、岩相等;层状矿体一般较薄,但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延伸性。
根据沉积岩的岩性和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页岩型和碳酸盐岩型两个亚类。

(三)变质类型银矿床
变质类型银矿床系同生的或后生的各种银矿床经受了各种变质作用之后的受变质或变成矿床。原来矿体的产状、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甚至品位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改造。虽然由于所经受的变质种类及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①具有片状、片麻状或结晶粒状构造,原生的构造只作为残留体以变余构造保留下来。②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脱水作用而产生的热液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而产生了一系列热液矿床特点,如蚀变、富集、矿体产状的改变等,具有同生、后生两种成矿作用的双重特点。
根据变质作用程度和类型的不同,这类矿床又分为区域(沉积)变质、接触变质(夕卡岩)、超变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等亚类。这类银矿床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工业价值。

(四)侵入岩(中酸性)类型银矿床
这类银矿床最主要的特点是它们与侵入岩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紧密联系,矿床围岩可以是侵入岩本身,或其近旁的硅铝质岩或碳酸盐岩,矿体形成晚于围岩,主要受构造控制,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在硅铝质围岩中一般呈脉状、网脉状充填,而在碳酸盐岩中呈不规则层状或团块状交代矿体,并有多种多样比较强烈的围岩蚀变。

(五)沉积改(再)造类型银矿床
这种类型银矿床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同生成矿与后生成矿双重性质。很多矿床在同生成矿阶段,主要成矿元素有一定的富集,形成了胚胎矿,或矿源层(矿源体),在以后的构造-岩浆活动或其他地质作用中,这些初始矿层(矿体)经受了一系列改造或再造,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后生”成矿作用的烙印,原生比较分散的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富集起来,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这就使得这类矿床既具有地层控制的特点,又具有构造、岩性控制的特点,故又称之层控矿床,对银矿床来说,这种类型的矿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改造作用程度的不同,这类矿床又分为沉积改造和沉积再造两个亚类。

三、典型矿床

(一)湖北竹山银洞沟矿床

银洞沟银矿位于竹山县北部鄂陕交界处。该矿虽明末清初曾有人采过,但真正地质勘探工作始于1972年,1972—1977年开展多金属矿普查、详查工作,1977年提交了《湖北省银洞沟多金属矿区详查报告》。70年代后期,国家将贵金属提到重要地位,于是1978年以后将银洞沟以银金为主要勘查对象,1985年提交了《湖北省竹山县银洞沟银金矿区地质勘探报告》。1986年报告审批后,动工兴建湖北银矿,1990年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矿石400t,年产白银20t,黄金200kg。
银洞沟是一个大型银金矿床,保有银储量1428t,含银品位17.3g/t。矿床的直接围岩是古元古界武当山群中的银洞沟组,由变石英角斑岩质凝灰岩、钾长石英角斑岩组成,向上出现正常沉积岩夹层,如粉砂岩、变粉砂质页岩及白云岩透镜体与变石英角斑岩质凝灰岩、火山角砾集块岩等呈韵律互层。银矿体呈层状产在银洞沟组下部变石英角斑质凝灰岩中,产状与围岩整合,为单一银矿体(图3.19.2),底部的变钾长石英角斑岩中产铅锌矿层,显示出银及铅锌具有不同岩性(岩层)控制的特点。矿石为细脉浸染型,由背斜构造轴部的片、劈理控制,但不超过银洞沟组的范围。主要蚀变是次生石英岩化,此外尚有黄铁矿化及铁白云石化。银矿石由辉银矿、螺状硫银矿、自然银、金银矿组成,伴有次要的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及闪锌矿。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属于海相火山-沉积亚类银矿床。

Pt1n12-1.武当群银洞沟组第一岩性段,第二亚段第一层变石英角斑质凝灰岩;Pt1n12-2.第二亚段第二层,上部变泥质粉砂岩,下部为白云岩夹含黄铁矿变凝灰质粉砂岩;Pt1n13.第三亚段:上部变泥质粉砂岩,下部含黄铁矿变质粉砂岩;Pt1n2.第二岩性段变碳质、泥质粉砂岩、变石英角斑质晶屑凝灰岩夹白云岩透镜体;βμ.时代未定的辉绿岩;①据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1982

(二)江西贵溪冷水坑银矿床

冷水坑银矿位于贵溪县境内,矿区南北长7km,东西宽5km,面积35km2,该矿区的发现与勘探经历了从“脉带型”铅锌矿、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层控叠生型银矿和金矿等几个相互交织的阶段。经过20多年的工作,终于探明了该大型银矿。1990年兴建了冷水坑矿区的第一座矿山——银路岭银矿,1992年正式投产,日处理矿石500t,年产白银22.96t。
该矿床是陆相火山-沉积亚型的大型银矿床,保有银储量3336t,含银品位为146.21g/t。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鹅湖岭组,该组为一套陆相酸性火山岩系,由爆发和喷出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其岩性组合由下而上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层凝灰岩夹凝灰质粉砂岩。矿区中尚有潜火山岩侵入体-花岗斑岩。此种斑岩体具有隐蔽爆发特征,在其内部及边部均可见到隐爆凝灰岩及爆发角砾岩。此花岗斑岩小侵入体沿北东向断裂分布。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侵入体中及其与鹅湖岭组火山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共有4个矿体,其中以2号矿体为主,主要呈隐伏状态,长800m,宽500m左右,厚1m至数十米。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及带状产出,产状大部分与接触带平行,矿石主要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局部为脉状。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辉银矿,次要的有自然银和黄铜矿。矿体受斑岩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控制(图3.19.3)。近矿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主,外围则普遍发育有碳酸盐化。

1.老虎塘组中上段;2.鹅湖岭组下段;3.打鼓顶组上段;4.花岗斑岩;5.流纹斑岩;6.银矿体及编号;7.地质界线;8.断层及编号;9.钻孔

(三)陕西柞水银硐子银多金属矿床

银硐子银多金属矿床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南坡的柞水县。矿区东西长3km,南北宽1.5~2km,面积约5km2。该矿古代开采很盛。50年代,地质部及冶金工业部的有关地质队在此开展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工作。1981年提交了矿床详细勘探地质报告。现已建成陕西银矿,对其进行开发,年设计采选矿石9.9万t,1991年生产矿石14万t。
该矿床属沉积类型碳酸盐岩亚类银矿床,保有银储量2257t,含银品位平均107g/t。矿床出露地层为巨厚的中泥盆统大西沟组,为一套碳质、白云质千枚岩及白云质结晶灰岩的互层,银-多金属及铁矿层均产于大西沟组中段的靠上部位,呈层状、似层状的互层,共圈出16个矿层,其中主矿层为银、铜、铅、锌矿层,此外还有8个铅矿层,4个铜矿层,3个菱铁矿层也都含银。主矿层段中,独立银矿层与铅共生平均厚6m,平均品位超过100g/t。其他与银共生的铅、锌矿中含银均低于100g/t,银及多金属的品位、厚度都比较稳定(图3.19.4)。矿石为浸染状,矿物组成除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外,主要银矿物及含银矿物为辉银矿、深红银矿、淡红银矿、自然银及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硫银锑铅矿等,矿石以条纹、条带状产出,与互层的围岩层理平行,并与其同步褶曲。未见围岩蚀变现象,同生沉积的成矿作用不容置疑。

图3.19.4陕西柞水银硐子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略图① 

1.断层;2.铅银铁矿体;D2d3-32.中泥盆统大西沟组二段上部第三分层白云岩;D2d3-22.中泥盆统大西沟组二段上部第二分层粉砂岩、板岩、碳质千枚岩;D2d3-12.中泥盆统大西沟组二段上部第一分层千枚岩夹菱铁矿和银铅矿层;D2d22.中泥盆统大西沟组二段中部灰绿色千枚岩;①据00534部队

(四)河南桐柏破山银矿床
该矿位于桐柏县城北24km处。早在南北朝的南齐时,该地曾设围山县管理银矿采冶。至明代末废弃。新中国成立前,该区做过零星的地质路线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做了大量的区测、普查工作。1975年陕西地质八队对破山银矿开展了勘查工作,1984年提交了《河南省桐柏县破山银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198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建立桐柏银矿山,予以开发利用,设计日采选矿石800t,年产白银50t。
该矿经勘探共探得银储量2662t,银品位平均为278g/t。矿床共圈出13个矿体,除2号矿体外均为工业矿体。其中1号矿体最大,延长1900m,最大延深530m,平均厚5.38m。
矿区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的歪头山组,由一套火山-沉积岩组成,银矿主要产于这个岩组上部第二段的碳质绢云石英片岩中,呈透镜状、似层状,顺层分布,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图3.19.5)。矿石产于细小石英脉及少数石英方解石脉,或变余微细层理分布的微粒含银硫化物,以及斑点状石英团块中。在变粒岩中的银矿化一般为浸染状,自然银常赋存在片理裂隙的小晶洞中,矿石中金属矿物颗粒很细,能以肉眼识别的矿物主要为自然银、黄铁矿,显微镜下鉴定的矿物约有40多种,但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及多种银矿物。虽然有色金属含量均低于工业品位,但在回收银时,铅、锌、硫、镉、金等均可综合利用。

1.第四系;2.条带状石榴黑云变粒岩;3.不等粒黑云变粒岩夹绢云石英片岩及碳质绢云石英片岩;4.上部为碳质绢云石英片岩,下部为黑云变粒岩(含银矿体);5.绢云石英片岩夹碳质绢云石英片岩(含银矿体);6.条带状黑云变粒岩;7.黑云斜长片岩夹少量碳质绢云石英片岩,底部含角闪石;8.斜长角闪片岩偶夹黑云斜长片岩;9.斜长角闪片岩;10.云煌斑岩;11.银矿体及编号;12.断层及编号;①郑明华等,

(五)内蒙古甲乌拉及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

甲乌拉及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两个矿床位于同一北西向构造带内,相距仅6 km,相继于1985年和1986年发现。经勘查,甲乌拉矿床探明有银1000多t、铅、锌80万t、铜45000t,查干布拉根矿床探明有银500多t。铅锌8万t。甲乌拉矿银平均品位大于50g/t,其中约50%的储量可单独圈出品位为170~200g/t的银矿体。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上统粗碎屑沉积及中酸性火山岩层,以及中生界侏罗系上统中酸性火山岩系,岩浆活动有3期:海西晚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成矿与燕山晚期的浅成、超浅成相杂斑岩体有关,成矿期第一阶段的岩体为长石斑岩,第二阶段岩体为石英斑岩。甲乌拉银铅锌矿40余条矿体均产于构造破碎裂隙带中,主要矿体与放射状扇形排列的裂隙带有关,也与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有关,同时在石英斑岩体边缘半环状破碎角砾岩带也分布有铜、锌矿体(图3.19.6),矿体均呈脉状,其中2号矿体最大,长1700m,厚0.36~13.77m,平均厚5.18m。近矿蚀变与铅锌银矿化有关的为石英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与铜矿化有关的为硅化(石英化)、绢云母化、萤石化。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等。富矿多为块状、团块状构造,2号矿体常见的也是块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穆磁铁矿、斑铜矿、毒砂等,此外尚有少量含银矿物:硫锑银矿、含银辉铋铅矿、银黝铜矿、自然银、辉银矿、碲银矿、含硫铋铅银矿等。银在方铅矿、黄铜矿中含量最高。另外还有极少量自然金以微粒状含于毒砂、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中。

1. 第四系松散沉积; 2. 侏罗系上统流纹岩; 3. 侏罗系上统安山岩; 4. 侏罗系上统英安岩; 5. 二叠系上统泥质板岩、粉砂岩; 6. 二叠系细砂岩、中粗砂岩、;石7. 二叠系上统砂砾岩、凝灰砂岩; 8. 凝灰砂砾岩、凝灰岩; 9. 二叠系上统蚀变安山岩; 10. 石英二长斑岩; 11. 石英斑岩; 12. 长石斑岩、石英长石斑岩 13.流纹斑岩; 14. 次闪长玢岩; 15. 黑云母斜长花岗岩; 16. 地质界线; 17. 不整合界线; 18. 断层及编号; 19. 矿体及编号

一、地质勘查

    我国在80年代以前,独立银矿床发现不多,大部分银是作为有色贱金属矿的伴(共)生组分,在勘查主矿产时顺带进行评价,但一般只是根据组合样品分析的结果,当银含量大于5~10g/t时,就给予计算储量。若银的选冶性能较优,在铜和金矿中有时降低至1g/t,铅锌矿中为2g/t,均不要求圈出单独矿体,采用有多少算多少的办法。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来,银矿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加强,相继找到一批以银为主的矿床,为此,1990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在以往银矿地质勘查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试行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简称《规范》)。该规范规定了银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勘探研究程度、勘探类型、勘探工程间距、勘探深度、勘探工作质量、储量计算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等基本要求。
在规范中,将银矿的勘探类型划分为四类:
第Ⅰ勘探类型:目前暂缺实例。
第Ⅱ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较简单,呈似层状、规则透镜状,厚度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个别有夹石、天窗和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基本无破坏。属于本类型的有破山银矿。
第Ⅲ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呈脉状、不规则透镜状,个别较简单,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到很不均匀,矿体有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破坏不大。属本类型的有皇城山银矿、银路岭银矿。
第Ⅳ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很复杂,呈脉状、柱状、豆荚状,厚度很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到很不均匀,矿体中常见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破坏较大。属本类型的有十里堡银矿。
根据我国银矿床特征,拟定了上述几种勘探类型的勘探工程间距(表3.19.4)。

银矿床第Ⅱ勘探类型B、C级储量用钻探求得,B级储量应以坑道验证;第Ⅲ勘探类型较简单者用坑钻结合探求B、C级储量,复杂类型用坑钻结合只探求C级储量;第Ⅳ勘探类型C级储量以坑探为主探求。

二、矿山开采
我国银矿类型与产状具有多样性,其开采方式也各异,但是总起来看,以坑采为主,露采的矿山很少。
坑采矿山一般采用竖井开拓,地表浅层矿则用平硐-斜井联合开拓。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留矿回采法,占60%,其后依次为充填法、崩落法、分段空场法与全面法回采。由于我国以浅孔留矿法为主,矿石损失率、贫化率较大,高达16%~35%,而国外对高品位的脉状或薄层状银矿以充填法开采为主,矿石损失率、贫化率要低得多。目前,山东十里堡银矿已把浅孔留矿法改为干式充填法,同时采用皮带铺底等采矿技术,使银矿的损失率和贫化率从原来的19.65%和31.3%,降低到6.09%和16.44%。
在井巷掘进技术方面,虽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水平较低。目前竖井掘进仍然是以传统的手持式凿岩机打眼、抓岩机抓装,普通式或吊桶提升出渣等工艺为主。在支护技术方面,目前木质和混凝土支护所占比重仍较大,锚杆支护仅在部分矿山使用,国外普遍采用的锚喷加金属网等新技术我国尚未采用。

三、选矿与加工技术
我国以生产银为主的独立银矿基本上都采用浮选法选银(表3.19.5),而共伴生银矿采用了:单一浮选法和浮-重选法、浮选-氰化法的联合流程,其中以浮选最为重要(表3.19.6)。    为了提高独立银矿浮选的回收率,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针对银矿物嵌布粒度的粗细特点,尽可能使银矿物充分解离,提高银的回收率;二是选择中性或弱碱性的浮选矿浆碱度和选用碳酸钠作浮选矿浆的调整剂,提高银的浮游性;三是搭配使用黄药与黑药,增强对银的捕收能力。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我国在共、伴生银矿的综合选矿回收方面得到了加强,许多矿山和炼厂重视了银的回收,但是总起来看,选矿技术设备没有重大发展,银的回收率不高,不同矿山尾矿中含银很高(10~30g/t),而未予回收。
银矿石经选(或选冶)后,所得到的产品有银精矿、银泥和各种有色金属的含银精矿。目前对前两者通常采用火法熔离(反射炉、电炉、坩埚、鼓风炉、闪速炉),或者用湿法冶金分离提取,再行电解精炼;后者主要是在冶炼有色金属过程中,半银富集到阳极泥(主要是铜、铅阳极泥)中综合回收。在我国98%的白银是从各类有色金属矿的冶炼阳极泥中回收的。

四、环境保护
银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废渣、废水(液)和烟气(尘)。近年来由于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许多银有色金属生产厂矿的“三废”污染得到了改善和控制,如广东凡口、江苏栖霞山银铅锌矿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将尾砂用于井下充填,其中凡口矿在1985和1986年共产尾矿62万t,有40%已用于井下作填料,从而极大减少了尾矿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株洲冶炼厂原炼银转炉每小时排出烟气达3500标m3,每标立方米平均含尘55g,在烟尘中砷含量18%~25%,锑50%~55%,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三废”排放标准,从80年代初在冶炼生产工艺中,增设两段冷却、两段除尘系统和分银炉与贵铅炉配气的方法,收尘率达到90%以上,每年从中回收砷、锑烟尘400~500t,从而杜绝了金银回收系统中砷(锑)烟的危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全国许多老厂矿和地方中小型厂矿,因建厂时未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投产后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粉尘、烟气未能防治,废水未得到彻底处理,“三废”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武夷山玉龙谷银矿简史! 下一篇:玉龙洞简史——你所不知道的玉龙洞
 
友情链接:武夷学院    武夷山风景区    
武夷山玉龙谷景区 版权所有@2013 闽ICP备07001281号
邮件:fxw513@126.com 电话:0599-5259866,0599-5259688  地址:福建武夷山市旅游度假区(香涧园)5幢201室 联系人:方先生